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参考 >> 经济论文 >> 内容

中国消费者超市购买生鲜农副产品消费行为研究

时间:2024-04-11 09:18:13 点击:

  核心提示: 摘 要随着收入增加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新兴零售业业态——超市的出现,中国城市消费者有更多可供选择的购买生鲜农副产品的场所。哪些因素会影响消费者选择购买场所的行为?在各大城市政府政策的积极推...
摘 要
随着收入增加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新兴零售业业态——超市的出现,中国城市消费者有更多可供选择的购买生鲜农副产品的场所。哪些因素会影响消费者选择购买场所的行为?在各大城市政府政策的积极推动下,迅速发展起来的超市有无可能逐渐取代农贸市场和个体摊贩,成为城市居民购买生鲜农副产品的主要场所呢?超市的迅速扩张,不断扩大生鲜农产品经营范围的做法,是否有助于我国加快实现零售末端现代化的速度,确保消费者可以获得价廉质优的生鲜农产品?未来的超市是否会成为带动千万家农户走向农业现代化的龙头企业呢?这些对于消费者、零售业者和政策制定者有着密切联系的问题,至今在中国尚未有人做过富有说服力的实证研究。本文拟通过对超市的研究,北京市消费者购买蔬菜行为的调查,建立Logit选择模型对调查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来研究超市对生鲜农副产品销售的影响,以及消费者在何种的条件下才会选择超市购买生鲜农副产品。
  关键词: 超市,生鲜农产品, 消费者购买行为
                          

一、问题的提出

生鲜农副产品(以下简称“生鲜”)是中国消费者除粮食以外最主要的食物营养来源,在日常生活消费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产品流通体系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传统的生鲜流通体系也逐渐向现代化转变。伴随着城市居民生鲜消费需要的变化,超市生鲜经营随之诞生并迅速发展,对集贸市场发起了挑战。
20世纪80年代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继放开了由国家控制的生鲜价格和由国有体制占主导地位的流通体系以后,农贸市场成为中国城乡生鲜流通的主要渠道。但是农贸市场的经营主体是个体商贩,人员构成混杂,流动性大,质量监控管理难,安全责任可追溯性差,生鲜安全性的隐患很大。同时农贸市场的存在给城市的土地利用、发展规划、交通安全以及环境卫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为此,2000年以来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都相继制定有关政策,推动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革的进程。
生鲜同消费者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是购买频率最高的商品。在大城市消费者往往会把超市是否经营价廉物美的生鲜作为购物场所的首选条件。因此超市的“生鲜区”被称为超市经营的命脉,是”集客力”的重要来源(Alexandre, Gohin & Herve Guyomard /2000)。中国加入WTO后,跨国超市集团纷纷涌入,超市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为此,生鲜经营就将成为国内外超市争夺的重点。(Thomase R.& Julio A /2002; 胡定寰和俞海峰/2003)。
根据国际上的经验,随着城市、经济和商业的发展,超市将逐步取代农贸市场成为城市居民购买生鲜主要场所(Dave D. Weatherspoon &Thomas Reardon/2003)。在中国经济和城市化进程取得一定的成就以后,传统农贸市场的生鲜经营与消费需求和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和加深,新兴的超市生鲜经营已初具规模。然而,超市是否能取代农贸市场成为中国城市生鲜零售的主渠道?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城市消费者选择超市购买生鲜呢?虽然,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解决城市规划,零售业现代化,食品安全,以及增强超市内部竞争力等问题,可是至今还没有人对它们进行比较深入和全面的研究。
本研究主要以北京为例,研究中国城市生鲜经营超市化的趋势,并通过对北京市民蔬菜消费现状调查1和样本的实证分析来研究城市居民生鲜消费趋势和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商业十分活跃,正在向国际大都市迈进,北京生鲜经营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在全国具有代表意义。通过对北京市生鲜流通和经营趋势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其他城市的情况及存在问题,同时可以为其他城市生鲜经营超市化提供借鉴。
         二、相关的研究成果
随着中国加入WTO,开放国内零售业市场后,国际连锁超市集团的涌入导致国内零售业中超市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Thomase R.& Julio A /2002;胡定寰,俞海峰/2003)。这现象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兴趣,开始从管理学的角度探讨和研究超市的经营战略。郝增亮和宋伟研究了中国超市中普遍采用的租赁经营现象,提出“租赁经营有利于超市节约资金,减少投资,降低经营风险”(郝增亮,宋伟/2002);刘华从超市经营理念、业态发展、营销策划和管理创新为出发点,提出了中国超市的管理特征(刘华/2002)。另外的一些学者认为,规模小、管理落后、缺乏创新是国内超市的主要特征,为此,他们提出“国内超市必须走规模化道路,进行业态优化和营销创新才能提高竞争力”(顾海英/1997;陈启杰,马唯星/2001;王燕清,王静刚/2002)。还有人对我国部分城市内外资超市进行了比较研究(李飞/2001;马唯星/2001)。王清、贺和平、肖怡、曹艳爱等分别研究了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伊藤洋华堂等跨国超市集团经营战略(王清、贺和平/2001;肖怡、曹艳爱/2002),并提出国内超市发展的一些战略建议。胡定寰在他的《流通的革命》一文中,以农产品的供应链为出发点,首次提出了在中国,超市将有可能成为“带动亿万农户进入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龙头企业。超市对农产品供应链的整合和超市之间的为了争夺供应基地的竞争,将会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胡定寰/2003)。
         三、中国超市的发展过程
中国超市伴随经济迅速发展而诞生。1990年12月16日东莞市糖酒集团美佳超市有限公司第一家门店在东莞市虎门镇开业,拉开了中国超市发展的序幕。中国超市起始于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然后逐步地向中西部延伸。另一个重要趋势是,由大城市朝着中小城市以及乡镇扩散。这种趋势在21世纪初以来,越来越明显了。超市作为一种新兴的“零售业态”在中国还非常“年轻”,却已经成为商业部门的一支“生力军”(郭戈平/2002)。1995年全国共有400个企业,总门店数6000个,实现总销售额30亿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0.18%;到了1998年全国超市发展到1150家,总门店数21000家,实现销售额1000亿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也上升到3.43%;2000年超市总数达到了2100个,门店总数32000家,销售总额2200亿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达到6.5%。
中国超市不仅数量增长迅速,而且具有规模化的特征。从1996年到2001年中国规模超市(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销售额以90.8%的年均速度在增长。1996年中国规模超市的总销售额只有46亿元,总门店数只有656家;2001年中国内资超市中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超市共有91家,实现总销售额1163亿元。国内最大的连锁超市上海联华超市在2001年的销售总额达到140亿元,门店总数1225家。同年,联华超市销售总额达到85亿元,门店总数818家。跨国连锁超市上海麦德龙销售总额为49.5亿元,门店总数15家。
                     
四、超市的生鲜经营
中国超市从90年代中期开始涉及生鲜经营,进入21世纪以后,受到外资超市的促动,生鲜经营份额开始增加。2000年北京市居民在超市购买生鲜的比率占生鲜消费总量的15%左右,零售业最发达的上海已经达到20%左右(表1参考)。
表1、中国主要城市消费者购买超市生鲜的比例(%)
城市
菜蔬类
水果
配菜
生鲜合计
北京
8.7
3.1
2.9
14.7
上海
9.0
8.2
3.0
20.2
广州
3.1
2.7
2.2
8.0
重庆
3.2
2.0
1.8
7.0
武汉
6.9
4.0
3.0
13.9
西安
1.9
0.6
1.4
3.9
沈阳
2.2
1.5
1.0
4.7

作者:甘肃论文网 来源:不详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高速告文网-甘肃论文网站(www.gslww.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hflwzx@foxmail.com QQ:2219005666 QQ:411507089微信:dxw0932 陇ICP备2020003399号
  • Powered by laoy! V4.0.6